主站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400-963-0096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温州人,这样过清明

2023-04-12 16:28         

华晓露

每逢清明,淡淡的哀思总会在人们心中升起。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环保观念的逐渐普及,今年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网上灵堂、微博等绿色方式表达对已故亲友的怀念之情,树葬、海葬等生态殡葬方式也得到 了更多人的认可。与此同时,温州一些地方至今仍盛行着庄严的家族祭祀活动,以一种颇具仪式感的方式传承着悠长的瓯越文明。

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俗专家潘一钢认为,温州人的清明节过法,很有地域特色,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状态,也述说着人与自然和谐环保的精神。

网上祭祀

渐受市民青睐

“没有呛人的烟雾,没有震耳的声响,轻点鼠标,写下你的思念和祝福,开启全新的‘低碳’清明节。”清明将至,这是近日各大祭奠网上流行的一句标语。

远在香港的温州人王浩俊刚刚通过天堂纪念网,在过世爷爷的“纪念馆”中,点了一支蜡烛,放上几朵雪白的菊花,并在追忆中,表达对爷爷的思念之情。

两年前,每到清明节,王浩俊总是特别忙碌。他要召集在香港当地工作的堂哥、叔叔以及在澳门的亲人一起回温扫墓。喝过“洋墨水”的王浩俊,最了解焚烧纸钱给 环境带来的危害,也因此一直在找寻文明环保的祭祀方式。去年,他在天堂纪念网上,为爷爷建立了一个“纪念馆”,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 关信息,家人们只要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思念。

“烧纸就是一种寄托,还不如上网寄托。”在王浩俊眼里,网上祭祀好处多:不住同一个城市的亲人可以登录同一个祭祀网站,共同祭拜一位亲人,完成共同的心愿;网上祭奠可以弥补他们不能亲临墓地追思先人的遗憾,还能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写下对亲人的思念。

这种新潮环保的祭奠方式,也赢得越来越多网友的青睐。不少网友表示,与传统祭奠形式相比,网上祭奠更方便、快捷、环保。同时,网上祭奠也更富个性化、艺术化和人情味,更能突破传统祭奠方式的局限,增加文化内涵。

事实上,许多人除了在各大祭奠网站进行追悼之外,还选择通过微博的方式寄托哀思。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上每天都有清明寄托哀思的微博。

“相较传统的祭祀方式,通过微博祭奠亲人,既能保护城市环境,又能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心情,是一种更关乎心灵的祭奠。”家住市区下吕浦春秋社区的杜丽是一名 退休干部。今年,她在子女的指导下,玩起了新浪微博。清明节来临之际,她不但通过微博祭奠亡夫,还呼吁身边的人通过网络方式悼念亲人。

如今,在杜丽的倡导下,春秋社区已经有11位中老年人告别了以前传统的祭坟方式,通过网络、家庭会的方式追悼亲人。这在社区内已渐成风气。

在温州,网上祭先人不但渗透到普通居民的生活中,在各大中小学校也越发普遍。

近年来,“网上祭英烈”活动在温州开展得如火如荼。广大学生、教师在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缅怀革命先烈。这项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把爱国、 爱民族的高尚情怀融入爱校、爱集体的具体行动中,增强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据统计,全市共有近40万在校师生参与了此项行动。

生态殡葬

善待自然环境

3月28日上午8时30分,一长三短四声汽笛鸣响之后,海葬专用渔船驶离瓯江码头,驶向洞头县大瞿岛海域。中午12时,离港两个多小时后,51名逝者的骨灰,在亲属的目送下缓缓沉入碧波,在白色黄色的菊花瓣陪伴下魂归大海。

天空有些灰暗,风吹来让人感觉一阵阵微凉。老杨默默与母亲做最后的告别。老杨的妈妈是地道的温州人,在瓯江边生活了70多年,有很深的“恋海”情结,家里 的相册中,夹着母亲仅有的几张照片,基本都是在海边拍摄的。老杨也从小听妈妈哼渔家小曲长大。老杨说,妈妈生前最喜欢大海,海葬对她来讲,应该是最合适的 选择。

“时代变了,现在流行厚养薄葬。”老杨一直比较认同海葬、树葬这些绿色的殡葬方式,“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就听说过海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就是海葬的,现在 公墓这么多,你看看温州那些山头,几乎都快被墓地占满了,我们为什么不给我们的下一代留一片净土呢?再说海葬、树葬、塔葬非常环保,干净,也免除了后辈拜 祭的麻烦。”

老杨说出很多人的心声,而这几年,温州的殡葬方式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

从前年开始,我市积极提倡绿色殡葬,希望逐步改变以骨灰占地墓葬为主的局面。去年,我市首次举行联合海葬仪式,共有15人报名。今年报名参加联合海葬活动 的人员数量翻了近两番。报名申请海葬的主要人群是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较开明,还有一类是没有兄弟姐妹的年迈老人或家庭较困难的人。

温州市殡葬管理处处长周勇表示,我市丧属祭奠观念开始转变,联合海葬活动将趋于常态化,实现一个季度举办一次。温州人多地少、海域面积相对广阔,推广海葬除了可以节省土地资源,有效地控制奢华的丧葬风气之外,也让逝者跟大海相拥在一起,达到真正回归自然的目的。

记者从温州市民政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着力根治青山白化,革除殡葬陋习,推进公墓管理,深化殡葬服务,预计到2015年底将建立覆盖城乡的殡葬设施和服 务网络,建设生态公墓,新增死亡人员实行生态葬法,逐步推行海葬、树葬、塔葬、壁葬等不保留骨灰葬法及节地葬法,让大自然成为自由灵魂最好的归宿。

家族祭祀

传承历史习俗

3月25日,一场盛大的家族祭祀在大岙溪的山堂里拉开序幕。温州历史文化名人、明朝文渊阁大学士、世称“张阁老”的张璁的后裔近百人,齐聚祭奠先人。

祭祀仪式在鼓乐喧天中拉开序幕。张璁后裔们轮流为一世祖上香、上酒、上茶,并且宣读祭文,仪式庄重而严肃。之后,近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前往凰岙,张家二 世祖、三世祖埋葬于此。按照惯例,这是张氏后裔清明祭祀的“第二站”。晌午时分,大伙儿纷纷到张璁祖祠,聚餐喝酒,场面甚是热闹。

张氏的家族祭祀从明朝开始流传至今。如今,整个家族在温州地区有近五万人,分七派。由于人数众多,祭祖的时候每一派都会派代表参加。

“祭祀是一件很正统的事情,表达对祖宗的敬意。”张璁文学研究会会长、张璁后裔张维庚向记者介绍,家族祭祀有很规范的程序,祭祀前三天必须“戒污”,不能去猪栏、不能担粪便,祭祀当天一大早出门要点灯昭告,放鞭炮,每个人必须说吉利话。

家族祭在温州十分普遍,尤其盛行于龙湾和苍南,渐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这种祭祀通常是因为家族里曾经出现过辉煌的一代,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供后代继承和学习,壮大其家族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潘一钢表示,由于传承的关系,一般的大家族都很看重祭祀,形式上十分讲究,并且将其规范化。

除了张氏之外,还有项氏、英桥王氏、李浦王氏等大家族都会在清明前夕举行家族祭祀。而宗祠与家庙(俗称“祠堂”),作为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物质遗存,自然就 成为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一个家族荣耀的象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祠堂被用作文化娱乐等公用设施的趋势日益普遍。祠堂正逐渐展现出新 的社会价值。

从清明本身来看,它的主题就是扫墓,缅怀先人。这样的一个文化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价值观。那么,如此盛大的家族祭祀,究竟有什么特色和意义?

潘一钢认为,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族情结,期望首先在家族或家庭得到认同,然后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即所谓“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等。人的价值的 实现跟整个家庭或家族密切相关。所以,家族祭不仅是从感情上与祖先相联系,继承先人遗志,也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再则,家族祭是无形的心理感受 活动和有形的礼仪行为活动相结合的礼仪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传承传统文化。


来源:温州日报 http://news.wzsee.com/2013/0403/183134.html

相关推荐

“找水英雄”申玉光长眠“网上公墓”

申玉光事迹感动国内众多网友 连日来,关岭自治县为全村群众取水不幸在溶洞里遇难的村民申玉光的事迹感动了无数网友,昨日,一名名为天堂使者的网友在网络上的天堂公墓为申玉光建了一座漂亮的坟墓,供网友祭奠。 3月10日晚9时许,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半坡村村民抽水的柴油机突然熄火,连晚饭都没吃仍在通组公路工地干活的村民申玉光听说后,随村副主任陈立猛赶往抽水的溶洞。当申玉光下到14.5米的溶洞底...

2010-03-25 12:43

“活雷锋”街头遇尴尬

昨日是学雷锋日,一群橙色的活雷锋成为拱北口岸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扫地、捡烟头、帮抬行李,30余名志愿者忙得不亦乐乎。但在活动中,一些路人的狐疑和猜忌也给活雷锋带来不少尴尬。 8名老太太争当活雷锋 昨日的这一寻找天堂雷锋公益活动由我市一家网络公司发起,短短时间便招募了30余名热心人士。他们都是普通的市民,其中还有8名五六十岁的老太太。穿着橙色衣服,拿着扫帚,老太太们像环卫工人一样清洁起...

2010-03-06 21:39

人民政协网-建议倡导和推行网葬

贾永清   网葬网祭,作为21世纪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绿色殡葬和祭祀方式,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固有的特色和优势,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一是超越时空,方便快捷。这是网葬网祭的一大优势。每到春节、清明、忌日或其它重要节日,人们不管离家乡有多远,都希望能为逝去的亲人扫墓、祭奠,以表达自己的一份思念。现在,您只要花几分钟在网络上为逝去的亲人建一座墓园,这样不管身在何方,人们都可以随时通过互联...

2010-03-03 10:34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