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氏

历史来源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仲几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史籍《春秋左传》记载:鲁襄公四年,鲁君“请属部”,鲁襄公二十七年,“齐人请邻,宋人请膝”,均是请盟主确认部、邪、膝这些旧日诸侯成为依从于某国的附庸。
  在鲁定公元年,宋国承担了修筑成周工程的任务,宋君让大夫仲几负责,仲几便要让膝国、薛国、郧国等附属于宋国的小国代替本国承担修筑劳作,薛国宰相对仲几争辩说:“宋为无道,绝我小国于周,以我适楚,故我常从宋……若复旧职,将承王官,何故以役诸侯?”表达了那些附庸小国、弱国愤怒而无奈的心态。
  由于磨磨蹭蹭,拖延了成周的建设工程,负责监督工程实施的晋国便铁面无私,不顾仲几的大夫地位,将其抓了起来,押送到周朝京师去面周敬王姬匄议罪。
  《谷梁书》记载:周敬王十一年(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农历3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晋执人于尊者之侧,而不以归京师,故但言其执,不书所归。徐邈曰:案传定元年不书正月,言‘定无正也’。然则改元即位在于此年,故不可以不书王。书王,必有月以承之,故因其执月以表年首尔,不以谨仲几也。”赞扬了晋国在处置此事方面所表现出的大义。
  仲几的后裔,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几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焦侥国,出自《山海经》传记焦侥之国,属于以国人体态为姓。
  据典籍《山海经》记载:焦侥国在昆仑山的东面,此国与传说中周饶国的人都身材矮小,只有三尺高,但其国人非常讲究礼节,戴帽子、系腰带都整齐考究。“焦侥”、“周饶”都是“侏儒”之声转,侏儒就是身材短小的人,则焦侥国即周饶国,就是人们所说的“小人国”。
  在古汉语中,“几”就有“微”、“殆”之意,称焦侥国人为几姓,即是说其人身材微小。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俟几氏部族,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俟几氏“改为几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冈志》,是北京牛街志书。因牛街地区旧称“冈儿上”,故名。
  《冈志》约成书于清乾隆初年。作者为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侍值乾清宫”的佚名穆斯林,一说即书中所提到的“赵公士英”,全一册。记述了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人物、事件详尽具体,是此书的主要特色。内容丰富翔实,文字朴实生动。目录:图考、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形胜、风俗、寺宇、街巷、人物、儒林、隐逸、名师、灵征、武勇、技巧、烈女、教礼仪、灾异、食物、杂志。
  作为北京牛街回民聚居区形成与发展史的首次记录,《冈志》开编撰北京街道志及地区回族志之先河,对了解明清之际回族穆斯林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宗教礼仪与习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风俗”、“名师”、“教礼议”、“马永和摘误”、“舍公谈性理”及康熙三十三年奸细案等节,对研究当时北京伊斯兰教的历史、教派、经堂教育及牛街礼拜寺的掌教、建筑等情况,具有重要资料价值,填补了正史之空白。
  《冈志》原本已佚,今存两种内容均不完整的手抄本:一是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农历2月5日燕山沈风仪抄录本,五十七页,毛笔工楷,有朱笔圈读痕迹和批注,原藏张次溪、张叔文家。二是1955年7月8日,哈吉·易卜拉欣·刘仲泉依据古绍宸家藏残本抄录并补志,名曰《北京牛街冈上礼拜寺志(草稿)》,简称《冈上志》,有刘氏序言、眉批、补充续写的部分人物志及尹伯清的某些批注意见。原件亦佚,其转录本现存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1990年4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上述两种手抄本的合编注释本《北京牛街街志书——冈志》,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刘东声、刘盛林注释。
  回族几氏是一个稀少的姓氏,该姓氏只见于清朝乾隆初年编写的《冈志》中。

家族名人

触 屏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