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比氏

历史来源

伯比[伯比,读音作bó bǐ(ㄅㄛˊ ㄅㄧˇ)]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斗伯比,属于以为先祖名字为氏。
  斗子文,字伯比,公元前?~前666年待考,芈姓,亦名熊伯比,若敖熊仪娶郧国妻,生子伯比,斗邑人(今湖北郧西)。是非常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斗氏鼻祖。
  周桓王姬林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斗伯比开始参政,参与楚武王熊通的国政决策。他为楚武王出谋画策,作用非比寻常。斗伯比识人精辟,据史籍《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他认为“莫敖屈瑕骄傲轻敌,伐罗必败”,结果,屈瑕在率楚军讨伐罗国时,果然大败。可见,斗伯比是楚武王身边很有才干的最高统治集团成员之一。
  斗伯比是楚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执掌楚国令尹之政时期,正值楚武王称王发展的时代,在楚武王攻伐有东周王朝支持的姬姓随国并彻底征服随国,以及助楚武王称王的整个过程中,立了大功。
  熊通自称楚武王以后,就如何提高楚国的威望,向斗伯比问计。斗伯比说:“大王可来个‘杀鸡吓猴’,先以武力制服一国,即可震慑其它诸侯。”又说:“汉东诸国,只有随国最大,若出兵讨伐随国,使随国臣服于楚国了,汉、淮诸国就不敢不臣服楚国,楚国的威望也就提高了。”楚武王赞许道:“这倒是个办法,但师出无名呀。”斗伯比说:“可以先盟会诸侯,如果随侯就召而来,就表明他已服从于我们楚国了;他若拒不赴会,就以叛盟之罪去讨伐他。”
  楚武王依计行事,派使者遍告汉东诸国,定于周桓王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农历4月上旬在楚国的沈鹿(今湖北钟祥东桥镇)召集诸侯盟会。当时巴、庸、濮、邓、绞、罗、轸、申、贰、郧、江等诸侯国国君都亲自应召按期赴会,只有黄、随二诸侯国君自恃东周嫡姓国,未到会场。楚武王立即抓住机会,派大夫蒍章去责备黄国,并派大夫屈瑕去责备随国。黄侯害怕楚国势大,立即派使臣来楚国告罪,但随侯却不服。这样楚武王就有了征伐随国的理由,于是亲自统率大军,直抵随国边境问罪。
  随侯面临楚国大军压境的严重形势,急忙召集群臣计议对策。大夫季梁说:“楚国初会诸侯,用兵伐随其锋方锐,不可轻敌。不如备上厚礼去与他们讲和,重修旧好。如果楚国不同意,就是楚国的不是。这样,楚军必有懈怠之意,我军必有怒气。彼怠我怒,一战必胜。”少师却扬起胳臂说:“为何如此害怕?楚军远来,必定疲惫,速战可以破敌,否则失去打败楚军的机会,让楚军象上次那样逃回去,岂不可惜!”随侯听了少师的意见,就亲自率军出击。随侯以少师为右,要季梁赶车,来到阵前,季梁站在随侯的战车上观望楚军阵营,对随侯说:“楚国习惯以左为上。今楚兵分左右二军,其君必在左。君之所在,必有精兵聚集。我们可集中兵力攻他的右军。右军败,左军也就丧失锐气了。”少师又反对说:“避开楚君不攻,不被楚国人耻笑吗?”随侯又按少师的意见,先攻楚左军。
  楚武王令左军排开阵势,让随军入阵。随侯杀入楚军阵后,四面伏兵皆起,团团围住厮杀。少师与楚将斗丹交锋,不到十个回合,就被斗丹斩于车下。季梁保护着随侯死战,楚军不退。随侯弃了战车,穿上小兵的衣服混在军中,随季梁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事后清点军卒,所剩不过十分之三四。随侯十分痛心,对季梁说:“我没听你的话,才落得如此下场!”他听说少师被杀,又叹息不已。季梁说:“死了个误国之人,有何值得叹息的?当今之计,只有去讲和为上。”随侯说:“今天的国家大事,我都听你的。”
  季梁召集一些残兵败将保护随侯,自己到楚国军营去求和。楚武王怒气冲天地说:“你们的国君判盟拒会,以兵相抗,今兵败讲和,不是诚心。”季梁面不改色,从容地说:“以兵相抗并非我君本意,是奸臣少师恃宠贪功,强要我君兴兵相抗。今少师已死,我君知罪,特派下臣来请罪。如蒙赦免。当称颂楚国功德,倡议江汉诸侯永远服从楚国。望大王裁决!”
  斗伯比觉得“杀鸡吓猴”的计策已起功效,就乘机对楚武王说:“随国虽然战败,但未大丧元气,且有贤德的大臣季梁,要灭掉随国不容易。不如乘胜收兵。”楚武王接纳了斗伯比的建议,就同随侯订立盟约,然后退兵。
  汉东最大的随国败于楚国,随侯又称颂楚国的功德,使楚国的威望大大提高,汉东诸侯无不向楚国称臣进贡。这就是斗伯比对成语“杀鸡吓猴”的机巧运用。
  周惠王姬阆十一年(楚成王熊恽六年,公元前666年),斗伯比病逝。
  斗伯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伯比氏,战国时期著名的伯比仲华,就是斗伯比的后代。伯比氏的后裔子孙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伯氏、斗氏、比姓者。

家族名人

触 屏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