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氏

历史来源

郇姓起源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纂》载,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葡封于郇(今山西省临城)为伯爵,史称郇伯、郇侯,建立郇国(Xún 音旬)。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裔遂以国名郇为姓,称为郇氏。
得姓始祖:郇侯。

        西周初期,周文王将自己的十七子姬葡分封于古郇国,称为郇侯,古郇国定都于新绛西。山西省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东,原来属于古郇国的疆土。历史上的古郇国最终被晋武公所灭。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的国都在安邑,后迁徙大梁(今河南省洛阳),韩国的都城原来在曲沃,后来也曾定都襄垣(今长治市),而赵国的国都在邯郸。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七个儿子郇侯的后代,子孙以国为氏,后来有的去掉邑旁加草为荀姓。因此,郇、荀两姓同源。晋国有荀林之生儿子庚,裔孙叫况,后代又分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故郇、荀氏后人尊郇侯为荀姓的得姓始祖。

    文王第十七子,武王十七弟,常为州伯诸侯有功,封于郇(xun)国(山西猗氏县是郇国旧都)为侯。武王常命郇(xun)侯安慰奖励各国之君,皆被其恩泽,诗曹风云:洌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寐叹,念彼周京。洌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寐叹,念彼京周。洌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寐叹,念彼京师。??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xun)伯劳之”。后周朝没落,郇氏经东周、春秋、战国而家史不传。郇(xun)国灭亡约在战国,被晋灭,归晋地所有,国人不敢姓姬,乃以地为姓,称郇(xun)。

    唯唐有郇模,唐代宗广德八年,岁在葵丑,秋九月,晋州(山西平阳府)男子郇模以麻辫发,持竹筐苇席哭于东市,人问其故,愿献二十字,一字为一事,若言无所取,请以席裹尸置筐中,弃于野,京兆以闻,上召见,赐新衣,馆于客省(指皇宫),其言:“团者,请罢诸州团练使也;监者,请罢诸州监军使也。”(其时唐代宗下令,民皆团练保护身家,不料团练使官虐待于民,民皆怨之;又令监阅军兵使奖赏军兵,不料监军使、团练使,扣其奖赏,入于私囊,军民恨之,而皇帝不知。)。唐代宗大悦,曰:‘朕发政施仁,不料苛刻而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道,理以撤职查办,使官舞弊,朕一字不知,今卿家献二十字,以还吾意,是汝之功也,赐姓郇(huan)音’。唐郇(huan)模即郇氏之鼻祖也。

迁徙分布

  (部分)郇氏当今是稀姓,人口比例较少。据《郇氏祖谱》记载,一枝(第十七枝)迁登洲府黄县,并自起谱世,即为你说的,并于乾隆廿四年(1759年)夏六月八世孙名郇友龙者迁青州续谱,郇友龙乃郇氏三世祖存信公之四子惟芳公之后。枝者,据祖谱解释,仿大树根身叶茂矣,祖为干,其子孙为枝,郇氏于大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弟兄四人因战争(明英宗土木堡之战)自北直隶省枣强县举家南迁于山东省青州府,唯铎公一人留居,其他不知所往,生2子,子生8子,8子再生24子,是为24枝,绵衍止今不下万人矣,除青州外,黄县、沂水、淄博以及潍坊各县市均有分布,人丁旺盛。另郇姓,乃于唐朝郇谟始,之前为郇(Xún 音旬),出自黄帝之姬姓,周文王之十七子,武王十七帝,因管理各诸侯有功,封侯于山西猗氏县,今山西省临猗县,称郇(Xún)国,春秋时被晋国所灭,族人不敢称姬,遂以国名为姓,改为郇(Xún)氏。到唐名郇谟者,有功于朝廷,赐姓郇(Huán 音环)。郇谟乃此支郇氏之鼻祖也。自此郇氏起。青州郇氏不是明朝初年洪武移民而来,是因战争由河北而来,家谱之《郇氏追远谱》考据清楚,青州郇氏乃名门望族,进士10余人,省级以上官员多人,因而散居多方(余略)。郇姓望族居于平阳郡(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

家族名人

触 屏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