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猷

纪念馆:www.xarjw.com/TT000022187
本馆由[ wy]创建于2024年01月08日

纪念父亲汪猷百年诞辰3

发布时间:2013-04-04 15:20:32      发布人: wy

我眼中的父亲------汪猷 *****

三女儿汪洵

    

“一九九七年五月六日”被定格在父亲生前的日历上,这一天,父亲离我们而去,他亲手书写的两行字“一旦功成千锤炼,不经意处百年愁”却永远地留给了我们......

     

      父亲为化学事业奋斗终身,以卓越的成就享誉国内和世界,他德高望重,我念小学时便知道父亲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科学家。

      一天,上早操时,小学校长在体育场向全校同学宣布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我的父亲汪猷与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钱学森,以及科学家钱三强,钱伟长,等六名科学家一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消息传来我十分高兴,老师和同学们都纷纷向我祝贺。当时我想父亲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一定是他小时候就聪明过人吧。后来从姑妈那儿得知,父亲四岁入学,且小学毕业就考入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就读化学专业。但是他的立志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儿时的父亲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十分贫玩,当时作为姐姐,姑妈并没有觉得父亲有什么过人的智力,他的化学成绩也一般,一次居然还亮起了“红灯”谁知道 ,这盏“红灯”竟激发了父亲的上进心,他不甘落后,暗下决心,一定要下工夫把化学成绩赶上去。

       我的祖父汪知非是清朝末年杭州的一个秀才,他曾就读于理科学班,结业时他把一堆化学仪器带回了家中。因为父亲儿时的一个决心,这些玻璃漏斗,烧瓶,试纸,滤纸等就搭建了家中的一个小小的化学实验室。父亲也尝试着不断地摆弄这些“玩具”渐渐地从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从此他便遨游在变化无穷的浩潮的化学天地里。父亲的童年便与这个小小的实验室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不仅影响到父亲日后的志向,也成就了父亲对化学的一生追求,并使父亲小小年纪就培养了一种对求知的严密再三的习风。

      

       在别人眼里父亲是一个大科学家,但是在我眼中父亲始终是一个和蔼可亲,又不乏幽默的令我十分崇敬的人。

       在我三岁时,我们全家从上海市巨鹿路616号搬进了岳阳路320号科学院大院的宿舍。那时宿舍紧靠着大院,院子里种着批把树,芭蕉树,松树,冷杉树,每到春天还开着许多许多的樱花.......。院子里的那一端是个小花园,有小桥,小河 ,假山 ,柳树, 桑树,还有一个圆池子养着各种各样的金鱼。院子里有着很大的草坪,我们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无穷的乐趣。由于贫玩,我,二姐汪渊和潜妹都掉进过小花园的小河中,衣服全部浸湿,我父母亲并没责怪我们,只是要我们以后小心点。

       每到星期天的早晨,我们四姐妹便迫不及待地围坐在父亲的床边,准备听父亲讲一个叫做“米田共”的故事。我们静静地坐着,将手伸出,手心朝上,屏住呼吸,就等着父亲的一声开场白。只看见父亲挥起右手,使劲地却又轻轻地往我们中的某个人手心一拍,嘴里大喊一声“哼----啪”,便开始讲述起来......。父亲的那声开场白,便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刻-----不知道他会拍谁的手心。他每天讲一节,我和妹妹汪潜由于年龄太小,可能都没太听懂。父亲讲的故事,我一节也没记住,但那一记扣人心弦的开场白,直到今天还历历在目,忘怀难却,回味无穷,长大后,听姐姐说那个“米,田,共”的故事跟“粪”有关,“粪”字拆开来正是“米”“田”“共”,我想“粪”是一种有机肥料,一定是父亲用拟人的方式编成了一个趣味横生的儿童故事向我们灌输一种有机食物的生态循环,寓教于学吧。

      父亲的脾气非常好,从小到大从未打过我们一下,也从未骂过我们一声。有时我们不听话了,他便会叫母亲来“管教”一下,当然也不会“挨打”。母亲十分敬重父亲,我们从未见父母亲红过脸。当时父亲在科学院生物化学所上班,每天傍晚都待在实验室,不知道回家吃饭。一到晚上八点钟,母亲便会让我们几个孩子一起到科学院父亲上班的办公大楼去叫父亲回来吃饭,父亲工作的实验室就在大楼的二层,那个亮着灯的窗户就是父亲的实验室。我们几个孩子一起朝着亮灯的窗户用上海话大声地喊道:“爸爸回来吃饭了!爸爸回来吃饭了!”父亲就会伸出头来让我们先回家吃饭。

       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参加我的家长会。走在学校的楼梯上,父亲问我:“你现在是上三年级还是上四年级?”,我告诉父亲上四年级了。我知道父亲工作十分繁忙,平时一心扑在科学实验上,无暇顾及我们的学习,父母亲要让我们自己管自己。

      父母亲根据我们四姐妹的年龄及爱好,给我们每人订了一份杂志,大姐汪澄订的是“中学生”,二姐汪渊订的是“少年文艺”,我的是“儿童时代”,我妹妹汪潜的则是“小朋友”。这些杂志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成为了我们少儿时代不可缺少的好朋友。

      父亲平时工作很忙,不像母亲那样会和我们经常促膝谈心,但是他平时的言谈举止,无形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虽然每天晚上父亲都要工作到深夜,但是我每次回上海探亲,父亲都会关心地问:“什么时候坐的车?车上挤不挤?”走的时候父亲又会问:“东西都带齐了吗?剪刀带了吗?车票放好了吗?......”,我感到十分的温馨。

父亲是享誉全球的科学家,在外人看来让我们子女出国留学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改革开放以后,看见周围的人都纷纷出国留学,我们也想出国见世面。有时我们也会向父亲提出这样的想法,父亲当机立断地对我们说:“出国一定要靠自己!”后来我了解到,父亲帮助他们所里一批批优秀的研究人才出国深造,这些人回国后为有机所,为我国的化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想父亲是对的,这使我更加敬佩我们的父亲了。

     

      科学院成立有机化学研究所,父亲被调至上海零陵路有机化学研究所任副所长。除了重大的科研工作外,还要承担起所里的领导职务,父亲肩负的胆子就更重了,他每天都要把工作带回家来干。

      父亲的精力非常旺盛,每天晚上泡上一杯绿茶,他在写字台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是应各类杂志期刊的约稿撰写文章,有时要翻阅修改研究生的论文,有时是试验室重大项目的论文,更多的是英文稿,他睡觉一般都要到凌晨23点了。我们每天晚上睡觉时都会叫“爸爸再会!”“妈妈再会!”“爸爸早点睡觉!”。父亲每天早上都要听天气预报和早新闻,所以他一大早都会准点打开收音机,从不间断。

      一次坐火车,我正好与父亲的研究生同行。他们说,父亲的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也是与他过人的精力和高效而浓缩的睡眠分不开的。他经常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而白天工作精力仍然充沛,这样他便有超长而高效的工作时间来进行他想要进行的试验与工作。

      其实,我了解父亲除了他们所说的高效睡眠外,他过人的精力还缘与他从求学时期起就注重身体的锻炼。我见过父亲在德国留学时的一些照片,其中就有他滑雪时的摄影,英俊,潇洒。父亲小时候就学会太极拳。我们看见父亲每天清晨起来在阳台上练八段锦,晚上工作间隙他会打上一套八十八式杨式太极拳。我大学期间曾拜师学习太极拳,也是八十八式杨式太极拳后来父亲成了我第三个老师,我们在客厅中练,他给我做示范,为我讲解每个动作的名称,并不厌其烦地回答我所提出的有关这套拳路的各式问题,这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当然,最令我们佩服的还是父亲坚持洗冷水澡,不论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到冬天天气十分寒冷,水刺骨,冰冷我们极力劝阻他,要他不要洗冷水澡了,他却笑笑对我们说,没关系,这样很好。只听到莲蓬头一响,他又在洗冷水了。我们小时候没有热水,洗热水浴是没有淋浴的,只有冷水澡才有莲蓬头。冷水浴练就了父亲一身强健的体魄,也练就了他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使得他能在科学试验中具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

父亲工作再繁忙,节假日他也会抽半天时间去新华书店买书,堪称工作休息双丰收。

      记得小时候,父亲上街最喜欢带上我,(开始时是因为我年龄小,个子不到车上的那条“杠”,父亲省去了帮我买票的麻烦,以后父亲带我上街成了习惯,这种默契一直保持了下来,小时候家中人调侃说姐妹中父亲最喜欢我,可能是由此而来的吧。)父亲上街先到茶叶店,后到书店,因为茶叶比书轻多了。

      父亲最喜欢喝的茶是西湖龙井,当然也会买一些碧螺春,毛尖和毛峰。父亲平时喝的茶叶在茶叶罐装着,放在食品框中,但是其余大部分存放在卧室中,在父亲卧室的书桌下放着大大小小形状各一的饼干筒,里面包放着各种品牌的茶叶。不少是他自己买的,当然也不乏有亲戚朋友送的。我最喜欢跪在父亲的书桌下,把那些饼干筒一一打开,闻着扑鼻而来的阵阵茶香,心情顿时感到十分舒畅。

     接着我们就到浙江路上的新华书店,父亲先是订书刊,杂志,然后便查看有无新进的有关书籍,顺便买一些。除了专业书籍外,父亲也会买一些他喜好的文学书籍,辞海等。

       父亲平时工作繁忙,报刊及文学类书籍都是在中午抽空看,爱看的书有“中国通史”“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言两拍”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当然中国古典名著“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父亲也早

已通读,父亲书橱里放着那么多的书籍,我想他一定都看过了这也是父亲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所进行的一种自我调节吧。

      我家的书橱里还存放着马,恩,列,斯,毛著作还有邓小平文集,每当父亲写文章时都会认真阅读这些文选,他的这种一丝不苟,认真的态度打动了我们。

     

      父亲早年留德,他养成了早餐吃西餐的习惯,每天早晨惯例吃的是咖啡,面包陪上果酱,白脱和花生酱。果酱中最喜欢的是草莓酱,其次是苹果酱,有一段时间草莓酱不容易买,我们会买上好几瓶放在冰箱里存放着。

      我小时候不太喜欢吃面包,嫌面包太干了,但是有时候看到父亲吃面包,他用刀叉往面包上搽果酱,白脱和花生酱,我也会忍不住拿上一片面包,照着父亲的样子学了起来,感觉这是多么好玩的事啊,咬上一口,果然特别好吃,面包也不那么干了。父亲每天早上的面包都是定量的,我们吃掉一片,他就会少吃一片,但是看到我们吃得那么开心,他便会高兴地让我们多吃两片。

      工作之余父亲除了书,报之外,他最喜欢的就是看京剧和昆曲了。小的时候还没有电视机,家里有一台老式的柜式手摇留声机。父亲收集了不少京剧和昆曲的唱片,有梅兰芳等名旦的唱片,也有周信芳,言慧味的,文化大革命时几台革命样板戏的唱片我们也都买下了,我跟着留声机把红楼梦,沙家滨,几乎所有的唱段都学会了。后来有了电视机,父亲可以在电视机里看京剧和昆曲了。每逢节假日的晚会,压轴的都是京剧,这是父亲最喜爱的节目。如果那个时候就有专门的戏剧频道,父亲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小时候逢年过节我经常会陪父亲到上海共舞台看京剧或昆曲,因为我听不懂昆曲看着看着就“闹捆”,爸爸时不时会拍我一下,怕我睡着,看着父亲津津有味的样子,我不觉得也想学着打起精神来着。父亲经常会向我们讲述一些京剧片段中的故事由来“贵妃醉酒”“打鱼杀家”“苏三起解”“借东风”“柜中缘”......,我禁不住问父亲为什么这么喜欢京剧和昆曲,他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昆曲的念做打及身段十分有味,非一般戏剧能比,他当然也十分喜爱梅兰芳等四大名旦以及周信芳,俞振飞,言慧珠等老一辈的京昆艺术家的表演,去上海共舞台看他们本人的演出自然成了父亲最欣喜和最奢望的事情了。

      

      文化大革命,父亲被关进牛棚,历经了身心的摧残,但是他的信念始终不变。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毛选,以至后来他经常告戒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从牛棚回来,我看到父亲的样子全变了,原来他是那么的潇洒挺拔,两眼炯炯有神,现在背也弯了,双眼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我内心感到一丝的痛楚。我陪父亲到外滩公园去,我想让父亲好好呼吸外滩那清新自由的空气,并好好地享受一顿美味大餐。我希望尽快扶平父亲那弯曲的脊背,更盼望父亲的双眸,尽早焕发出往日的光辉。

       文革后父亲的变化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两件事,原先父亲早上一直是喝咖啡的,后来父亲就把咖啡改成了红茶,这样他早上喝红茶,白天和晚上喝绿茶。另外一个变化就是父亲很少穿皮鞋了,除接待外宾必须穿皮鞋外,他上班上街穿的都是解放鞋。他说,这鞋穿得舒服,走路轻便。

       父亲平日里处处为别人着想,那年假期我探亲回上海,父亲不太舒服,我陪他去华山医院看病,本来父亲是病人年龄又大,理应被人照顾,结果父亲反而对医生关怀备至,又是让座位,又是怕医生累着......,我心里直埋怨:“爸爸啊爸爸,你这么为医生着想,你的病还怎么看呢?” 他就是这样,老想着别人。

       父亲每天都记日记,平日里还喜爱写诗,每参加重要的活动,每逢节假日父亲都会写诗助兴。我常常会把父亲写字台的抽屉打开,翻阅一下父亲的日记,再念念父亲平日里写的诗句,愈加感受到父亲对工作的无比挚着,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在庆贺父亲八十寿辰的活动时,他精神奕奕,呤诗曰:“岁岁端阳榴似火,渡头锣鼓竞龙舟。四旬风雨系同樟,八秩春秋乐共游,数度海天追明月,几番河汉遇沉浮。晚来园里勤浇灌,满树红花百子留。”

      

      父亲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亲手书写的两行字“一旦功成千锤炼,不经意处百年愁”让我们永远地回味。

                                       

                                                          201065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非常非常想念您!


    写信时间:2017/04/04 23:53:55